本文转自:广西日报
武鸣区纳入广西AED急救地图
广西云-广西日报记者 吕 欣
广西云-广西日报记者 吕 欣
“我第一次知道AED设备和它的用途,也现场学习了如何使用,感觉生命有了更多保障。”10月29日,南宁市武鸣区居民黄女士参加了武鸣区急救AED配置启动仪式和大型社会急救员培训活动。当天上午,18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在武鸣区投放,标志着该城区正式纳入广西AED急救地图,填补了当地院前急救空白。
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,可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前,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,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。目前,南宁市内已安装AED超过300台,完成社会急救员(第一目击者)培训5000余人,并开发运行广西AED急救地图(广西医科大学负责)、南宁AED急救地图(南宁急救医疗中心负责),先后成功救治心搏骤停病人数例,取得良好社会反响。
此次投放的18台AED设备由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筹资购买,无偿捐赠给地方使用。其中,10台分别安装在南宁北站、武鸣区文化中心广场、武鸣区政务服务中心、武鸣体育馆、康和城商业广场、武鸣高中、武鸣中学、武鸣民族中学和双桥镇、府城镇;8台分别安装在南宁教育园区的8所大中专(职业)院校内。
此前,武鸣区尚未安装急救AED设备,也无社会急救人员纳入急救网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救治,处于院前急救空白地带。
“18台设备的地点设置,综合考量了该城区人口密度与人流量、区域覆盖与均衡分布以及公共安全三方面因素,既考虑了城区与教育园区的均衡,又考虑了城区与乡镇的均衡。比如,双桥镇和府城镇是南宁市首次配置AED设备的乡镇。”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负责人介绍,在人流密集区域设置AED,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为更多人提供及时的急救服务;而在各高校以及城区中学等教育机构设置AED,可以有效保障在校师生的安全,特别是在体育活动或其他大型活动中。
夯实公众社会急救圈,还需要市民普遍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。为此,现场开展了一场大型社会急救员培训。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(CPR)和AED使用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流程,以促进武鸣区整体急救能力提升,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,成为“生命守护者”。
据介绍,10月10日至10月29日,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已在院内培训了500名社会急救员;10月15日,在广西医科大学武鸣校区完成了300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急救员培训。该医院将依托广西医科大学优势医疗资源,继续开展面向企事业单位职工、安保人员等社会群体的急救培训,不断提升武鸣区整体应急救护能力。
区域急救体系的提升,是全区急救体系标准化、系统化的重要基础。广西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、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院长张剑锋表示,急救设备和急救技能普及,对急救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。急救设备和急救技术推广到基层,强化与基层卫生院、社区的合作,打造一个涵盖城乡的急救网络,提升基层医疗单位的急救能力……未来,广西急诊医学会还将继续推动全区AED普及工作,让社会大众有机会成为急救网络的一部分,成为突发急救事件的“第一响应者”,努力实现“人人懂急救、人人会急救”的目标。